屋漏偏逢連夜雨認識膀胱過動症 

膀胱過動症是一種慢性的膀胱機能障礙,主要症狀包括頻尿、夜尿、尿急與急迫性尿失禁。這些症狀可以單一或合併出現,大多數的病人會有頻尿及尿急的症狀,(約60%~70%),較少數的病人合併有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狀(30%~40%),頻尿的定義是指24小時內解尿的次數超過8次以上。頻尿者常常也合併有夜尿症狀,晚上常常起床尿尿。頻尿、夜尿的原因通常是由於功能性膀胱容納量減少,但有一部份原因是患者尿急(強烈的尿意)症狀所導致。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患者主觀上為了減少尿濕褲子(也就是所謂的急迫性尿失禁)的發生而自我調節,只要感覺到一絲絲尿意,就趕快跑廁所,以免接下來尿意強烈時,恐怕來不及跑到馬桶就漏尿。

  急迫性尿失禁指的是在膀胱內壓或腹腔內壓沒有增加的情況下(譬如跳躍、咳嗽、提重物、大笑等都會造成腹壓及膀胱內壓的增加),發生於強烈的尿意之後的不自主漏尿。

  臨床上要診斷"膀胱過動症"除了病人主訴顯示有以上一種或數種症狀之外,理學檢查上需先排除"應力性尿失禁"的可能,如生殖泌尿道脫垂(包括子宮脫垂、膀胱脫垂及骨盆腔鬆弛等等),實驗室檢查方面,尿液常規檢查、尿液細菌培養需顯示正常,無膀胱或尿道感染,超音波、X光或膀胱鏡檢查沒有發現結石、息肉、憩室或腫瘤等,尿流動力學檢查更有助於進一步印證病患是否為"膀胱過動症"。

  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,在東南亞地區,膀胱過動症加上其他原因(如骨盆鬆弛、膀胱脫垂等)所造成的尿失禁仍然是女多於男,女性約15.1%,男性約5.8%,但統計數字通常低於實際發生率,一部份是由於東方民族保守的性格,羞於啟齒,另一部份原因是許多人認為尿失禁是正常的老化過程,而不認為需要去找醫生。而以東南亞地區女性尿失禁的盛行率來看,台灣與印度似乎較低於其他地區如香港、中國大陸、菲律賓、韓國及泰國等。至於尿失禁問題所造成個人及社會的負擔,在美國每年就要花上160億美元。從病因學上來探討,膀胱過動症主要是因膀胱的逼尿肌活動過度,從尿流動力學檢查上可得知病人的膀胱在充尿的過程中,其膀胱逼尿肌會有非自主性的收縮。這樣就是所謂的"逼尿肌活動過度",又可分為逼尿肌不穩定及逼尿肌反射過度。

  逼尿肌不穩定是指在膀胱充尿的過程,出現逼尿肌不自主地收縮導致尿液非自主地漏出;逼尿肌反射過度則是神經系統的毛病,例如:多發性硬化症、脊髓損傷、中風或老人失智症所造成的逼尿肌活動過度。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,逼尿肌不穩定不一定會導致症狀,而只有那些在臨床上產生症狀,因而造成病人衛生上或生活(尤其是社交場合)上造成困擾的,才需要治療。

  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,在東南亞地區,膀胱過動症加上其他原因(如骨盆鬆弛、膀胱脫垂等)所造成的尿失禁仍然是女多於男,女性約15.1%,男性約5.8%,但統計數字通常低於實際發生率,一部份是由於東方民族保守的性格,羞於啟齒,另一部份原因是許多人認為尿失禁是正常的老化過程,而不認為需要去找醫生。而以東南亞地區女性尿失禁的盛行率來看,台灣與印度似乎較低於其他地區如香港、中國大陸、菲律賓、韓國及泰國等。至於尿失禁問題所造成個人及社會的負擔,在美國每年就要花上160億美元。

  在膀胱過動症的治療方面,首先需仔細評估是否合併有"應力性尿失禁"的存在,其次,在理解能力夠、配合意願高的病人,"膀胱訓練"值得嚐試,但通常需要輔以藥物才能達到不錯的效果。至於藥物治療方面,目前有兩大方向是較引人注目的:一是投藥模式的改變;一是藥物作用標的的轉變。傳統的口服給藥常有令病人難以忍受的口乾

舌燥。目前研究將藥物置於膀胱內,定期釋放微量的藥物,大大降低口乾舌燥的副作用。另外,傳統的藥理觀念是把治療重點放在膀胱的逼尿肌,阻斷到達膀胱肌肉層的神經傳導以抑制膀胱肌的"過動"。新的藥理觀念則認為是因為大腦對於膀胱傳上來的訊號過度敏感,以致"誤判",以為膀胱已充滿尿水而需排空,如果能運用藥物使這些"訊號"安靜下來,就可以緩解頻尿的症狀。不過這些都仍在實驗階段,是醫療提供者的事,病人這方面的責任最重要的還是要與醫師配合,不要諱疾忌醫。